当制造强国的号角吹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速鑫配资,技能人才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无名之辈”,而是站上产业转型升级舞台“C位”,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正式拉开帷幕,全国3420名选手齐聚中原、同台竞技。这场盛会,不仅是对我国技能人才培育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座灯塔,为我国新时代技能人才培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赛开幕之际,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读懂大赛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意义,积极探索新时代技能人才培育新路径,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技能新动能。
竞赛练兵,回应时代需求
全国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届“全运会”,是我国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本届大赛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首次增设7个乡村振兴专项赛项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技术类赛项,数字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赛项占比更是超50%。
在此背景下,大赛从三个维度回应了时代的迫切需求。一是经济转型需求,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亟需大批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二是就业结构需求,大赛参赛选手不仅来自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还包括企业职工和高学历人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选手占33%。“学历+技能”双向提升正成为新趋势,劳动者提升技能素养的意愿不断增强;三是青年发展需求,大赛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正在为青年提供更多元化、多层次的成长通道,让“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要以赛事为镜鑫配资,积极回应时代三重需求,进一步强化竞赛引领作用,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育担当,培育大国工匠
在现代制造业浪潮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正从“数量补充”转向“质量升级”,从单一操作工向“高素质、复合型”转变。何谓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我认为,他们应具备“职业品德高尚、技艺技能精湛、综合素养全面”三大核心竞争力。
品德是根基,是人才立身之本。这不仅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我们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筑牢技能人才的职业底色;技能是主干,是人才的发展核心。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精湛技艺外,还需要培养其创新思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素养是枝叶,是人才的适配保障。当今,产业协同程度越来越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团队协作变得愈发关键。我们要加强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职业适应等软实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产业生态。
我们要以品德为根、技能为干、素养为叶,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人才基因,让其成长为能操作、会思考、敢创新、善合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育破局鑫配资,构建技能型社会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描述了技能型社会“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特征,为技能人才培育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构建技能型社会,仅靠职业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推动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四方协同,构建“产教评”融合发展的技能生态链。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企业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深度融入教育链条;行业协会需要发挥桥梁和标准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
我们要以协同发展为路径,打通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同频,与时代发展同步。
技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成长环境,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技能人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预祝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圆满成功!祝愿所有技能人才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人生!
【作者】 王作根,系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频道编辑】李晓霞 温柔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李芳宇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鑫配资
天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